心臟圖書:經典圖書示例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在過去十年中 心血管疾病(cardiac vascular disease CVD)已成為全球單一的最大的死 亡原因。在 2004 年 心血管疾病造成大約 1700 萬人死亡 并導致1 億5100 萬傷殘調整 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損 失 約占該年總死亡人數的30%和總傷殘調整 生命年損失的14% [1] 。正如20 世紀的許多高 收入國家那樣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心血 管疾病患病率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而且這種 變化正在加速[2] 。2001 年 全球由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導致死亡的人數 和傷殘調整生命年損失分別有75% 和82% 發 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2] 。
本章將回顧以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 率變化為基礎的流行病學轉變的特征 并評估 在世界不同地區發生的這一轉變。隨后概述 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危險因素和行為在當前 的負擔 以及它們在不同地區的變化和發展趨 勢。之后一節將評論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經濟 影響和降低其成本效益比的各種策略。本章 結尾將討論世界各地區因心血管疾病負擔日 益增長造成的各種挑戰 以及面對這一全球性 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案。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負擔的轉變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除撒哈拉沙漠以南的 非洲外所有發展中地區45 歲以上人口的主要 死因。 1990 年至 2001 年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 入國家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占全部死亡 的比例從 26% 上升到 28% 反映出了流行病 學轉變的快速步伐(圖1-1)。在世界銀行定義 的六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地區 心血管疾病的負擔存在著巨大差異(圖1-2) 心血管疾病死 亡占全部死亡的比例在東歐高達 58% 在撒哈 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僅有 10%。 與之相比 在高收入國家則為 38%。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流行病學轉變
在大部分有記錄的歷史里 人類一直生活在瘟疫和饑荒的狀 態中。在20 世紀以前幾乎在世界的任何地方 傳染性疾病和營 養不良都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在這種情況下 伴隨著較高的嬰 兒和兒童死亡率 導致當時的平均期望壽命大約為30 歲。但之 后主要是由于營養狀況以及公共衛生措施的改善 傳染性疾病和 營養不良得以減少 平均期望壽命則顯著地增加。壽命的增加和 吸煙、高脂肪飲食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危險因素造成的影響 現在 已經結合在一起 使心血管疾病和癌癥在大多數國家成為導致死 亡的最主要原因。這些變化開始于高收入國家 當其逐漸蔓延到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后 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隨之上 升。但就絕對數量而言 在發達國家中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 人數仍是發展中國家的四到五倍。
心血管疾病負擔在全球的總體增長及其在不同地區呈現的 不同模式部分源于流行病學轉變。流行病學轉變包括四個基本 階段(表1-1) [3 4] :瘟疫和饑荒 流行性疾病退卻 退行性和人為 疾病 遲發性退行性疾病。在 19 世紀至 20 世紀 這些階段的變 遷已使死亡原因急劇的改變 由第一階段的傳染性疾病和營養不 良變為第三和第四階段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盡管在低收入和 中等收入國家 通過瘟疫和饑荒這一階段的轉變時間更晚 但是 變化速度更加迅速 這很大程度上是低成本的農業技術進步和公 共衛生體系改善的轉換的驅動所致。
瘟疫和饑荒階段是第一階段 特點是死亡原因以傳染性 疾病和營養不良為主 心血管疾病少見 僅占死因的 10% 以 下 并以風濕性心臟病及其他感染和營養不良造成的心肌病 為主要類型。
在流行性疾病退卻階段 隨著公共衛生體系、清潔水供應的 出現以及糧食生產、分配的改善 傳染性疾病和營養不良造成的 死亡迅速減少 人均收入和期望壽命得以增加。這些方面的進步 反過來也增加了工人的平均生產力 更進一步改善了經濟狀況。 這一階段最具特征性的變化是嬰兒和兒童的死亡率急劇下降和 期望壽命的大幅度增加。風濕性心瓣膜病、高血壓、卒中是最常 見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患病率常比卒中更低 心血管疾病占 總死亡原因的10% ~35%。
在退行性和人為疾病階段 經濟環境的持續改善 結合城市 化和工作相關活動性質的根本轉變 導致飲食、活動和行為方式 如吸煙等生活方式發生戲劇化的轉變。高飽和脂肪食物的攝入 增加及體力活動的減少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增加。在這個 階段 冠心病和卒中占主導地位 所有死亡中的 35% ~ 65% 與心 血管疾病有關。冠心病與卒中的比例通常為 2 ∶ 1 ~3 ∶ 1。
在遲發性退行性疾病階段 心血管疾病和癌癥仍然是致殘和 致死的主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占所有死亡的 25% ~ 40%。然而 得益于預防策略(如戒煙方案和有效的血壓控制)的實施 醫院 急癥的管理(包括使用冠心病監護病房)和醫療技術的進步(如 侵入性血運重建) 經年齡校正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所下降。 而危險生活方式及危險因素的減少可能對降低經年齡校正后的 死亡率貢獻更大。許多情況下 這是公共衛生和社區衛生保健共 同努力的結果。另外 社會的世俗化趨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例 如 在發達國家由于全年都能充分供應新鮮果蔬 導致了它們的 消費量增加 這可能在有效的藥物治療廣泛使用之前即有助于減 少人群的平均膽固醇水平。這個階段冠心病、卒中和充血性心力 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類型 在所有的區域冠心病仍是顯著 的、較多的死亡原因。因為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的上升所導致 的壽命的延長 使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數量明顯增加。然 而 日本和葡萄牙在這一轉變中是一個例外 其冠心病占總死亡 的比例從未超過卒中。在發達國家中 心血管疾病轉變的更深層 特征是:在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階層中 這類轉變往往較早發生; 而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階層則存在滯后。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是否存在第五階段:缺乏運動和肥胖的時代?
某些危險生活方式和危險因素令人不安的發展趨勢 可能預 示著一個新的流行病學轉變階段———缺乏運動和肥胖的時代[5] 。 在工業化世界的許多地方 體力活動持續減少 而總熱量的攝入 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導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隨之而來的是 2 型糖尿病、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的發病率增加 這種趨勢在兒童中 尤其明顯[6 7] 。這些變化是隨著其他危險行為或危險因素(如吸 煙等)所取得的改善已經減慢時發生的。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 去 那么發達國家在過去幾十年里已經降低了的經年齡校正后的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曲線將會變得平坦 甚至在未來的幾年轉而上 升。經年齡校正后的卒中死亡率尤其適用這種趨勢。即便是在 發展中國家 肥胖的增加也值得關注。據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 五分之一的中國人超重或者肥胖[8] 。另一項新的數據表明 多達 40% 的南非婦女可能超重。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美國的流行病學轉變
像其他高收入國家一樣 美國已經經歷了流行病學轉變的四 個階段 并可能正在進入第五階段。根據已知的大量經濟、社會、 人口統計學和衛生保健的數據(表 1-2) 美國可作為其他國家流 行病學轉變的有用參考。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瘟疫和饑荒階段(1900 年之前)
像其他國家和地區一樣 美國也是首先經歷了瘟疫和饑荒。 在 1620 年11 月到達“新世界”的“朝圣者”中 大約有一半因為 傳染性疾病和營養不良而沒有活過第二年春天。另外 新移民 從歐洲帶來的傳染性疾病也給當地土著造成了巨大影響。在 19 世紀末 美國仍然是以農業經濟為主 超過 60% 的人口生活 在農村。到 1900 年 男性的期望壽命已經增加到了 47.8 歲 女 性則為 50.7 歲。傳染性疾病———主要是結核、肺炎和痢疾———造成了比其他原因更多的死亡。心血管疾病在所有死亡原因中 的比例不到 10% 。煙草制品尚在大部分人的經濟承受能力 之外。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流行性疾病退卻階段(1900—1930 年)
在 20 世紀早期 工業化的步伐在加速。到 1920 年 城市人 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到1930 年 有56%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心或者周邊地區。從農村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到城市以工業為 基礎的經濟變遷中 出現了一系列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生活方式 或危險因素。世紀之交出現的鐵路網絡使食物從農場運輸到城 市成為可能。但是由于當時火車上沒有冷藏設備 新鮮蔬菜和水 果等容易腐爛的食品不宜運輸 而谷類和家畜則可以。隨之而來 的結果就是新鮮水果和蔬菜的消費量下降了 而肉類和加工過的 谷物的消費量則增加。另外 工廠制造的卷煙更易攜帶且更多人 能消費得起。
到 1900 年 出現了公共衛生雛形設施; 40 個州設立了衛生部 門 許多較大的城鎮開展了致力于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統的主要市 政工程項目。用氯對市政供水進行消毒已經廣泛應用 在食品加 工中引入了巴氏滅菌法等方法。 1910 年的 Flexner 報告 對當時 美國和加拿大的醫學教育質量做了詳細調查 這是有組織地改進 衛生保健人員素質的第一步。這些措施隨同其他一些公共衛生 狀況的變化 使得傳染性疾病死亡率在整個世紀都急劇下降。傳 染性疾病的死亡率由 1900 年的約 800/10 萬顯著下降至 1930 年 的約 340/10 萬。在 1900 年到 1930 年間 人口期望壽命提高到 男性 57. 8 歲和女性 61.1 歲。經年齡校正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 率 從 1900 年的稍高于 300/10 萬穩步上升至約 390/10 萬。這一增長主要是由于冠心病發病率的迅速上升所致。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退行性和人為疾病階段(1930—1965 年)
到了 20 世紀中葉 美國主要以工業經濟為主 64% 的人口 居住在城市或市郊。隨著機械化和城市化的繼續推進 人們的 活動量明顯下降了。吸煙的流行 是造成早死和慢性疾病的主 要原因之一 1955 年成年男性的吸煙率達到最高峰為 57% 而 女性在 10 年后達到最高峰為 34% [9] 。每年因傳染性疾病導致 的死亡下降至不到 50/10 萬 而人口期望壽命上升至約 70 歲。 然而 大約 52% 的男性和 34% 的女性是吸煙者 脂肪(許多為飽 和脂肪)攝入量占總熱量的 41% 。經年齡校正的冠心病死亡率 達到最高值 約為 225/10 萬。卒中的發病率也較高 為 75/10 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最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醫療工業 的發展。這種發展僅部分是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的增長推動的。在個人領域 工會的發展推動 了個人健康保險的發展。事實上 到 20 世紀 50 年代末 超過三 分之二的美國就業人口有各種形式的個人保險。此外 聯邦政 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隨著聯邦基金 (1948 年 Hill-Burton 法 案)的增加 更多的醫院建立起來 可以處理慢性疾病的急性表 現。 1966 年建立的兩個主要聯邦保險項目 Medicare 和 Medicaid 保障了貧困者和老年人享有醫療護理的權利。第二次世 界大戰期間醫學科學的成就極大地促進了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建 立 不僅促進了健康相關領域的研究 而且通過經濟支持全職醫 學院校教師隊伍的建立 實現醫學教育的轉化。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遲發性退行性疾病階段(1965—2000 年)
經年齡校正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始于 20 世紀 60 年 代中期 從那時起經年齡校正的卒中和冠心病死亡率開始實質性 地下降(圖 1-3)。這種降低發生在白人和黑人 男性和女性的各 個年齡組中。經年齡校正的冠心病死亡率每年大約下降 2% 卒 中的死亡率在 20 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中每年下降 3%。到了 21 世紀初 國家已完全實現工業化 僅有 2% 的人口從事與農業 相關的工作 人均 GDP 接近 37 800 美元。表 1-3 列出了 2005 年 即可獲得統計數據的最近年份的心血管疾病概況。
兩個顯著的進步促成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新的治療 方法以及針對心血管疾病及其潛在危險因素的預防措施[10] 。曾 經被認為先進的治療措施 包括建立急診醫療體系 冠心病監護 室 以及新的診斷和治療技術 如超聲心動圖、心導管術、血管成 形術、旁路手術、心臟起搏器和除顫器植入術的廣泛使用 現在都 已成為標準治療。藥物開發的進展 也主要對急性和慢性預后產 生了有益的影響。改善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療的努力 導致了挽救 生命的藥物如 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 療、溶栓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 (ACE) 抑制劑 及其他藥物的應用 (見第 49和 55 章)。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老”藥———阿司匹林也 可減少急性或繼發性冠脈事件的死亡風險。低成本高血壓藥物 的治療(見第 46 章)和強效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類藥物的發展 減少了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 同樣為一級和二級預防作出了重 大貢獻(見第 47和 49 章)。
與這些進展相呼應 公共衛生運動將某些行為可增加患心血 管疾病的風險以及生活方式的調整能減少患病風險的信息傳遞 給公眾。與此相關的一個成功的例子就是戒煙。在 1955 年 57% 的男性吸煙 而現在為 23%。在女性中這一比例由 1965 年 的高達 34% 降至目前的 18.5%。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的針對高 血壓的運動使之檢出和治療都得到了明顯改善。這種干預可能 對卒中發病率有著即時和深遠的影響 并對冠心病發病率產生更微妙的影響。類似的公共衛生信息是關于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 脂肪攝入占總熱量的百分比從 1965 年的約 45% 降至 1995 年的 34% 人群膽固醇平均水平從 20 世紀 60 年代初的 220mg/dl 下 降至 2002 年的 203mg/ dl[11] 。
遲發性退行性疾病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首次發生心血管 疾病事件或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年齡在穩步升高。盡管經年齡校 正后的死亡率下降了 但是由于人口的老齡化 心血管疾病仍然 是致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男性出生時的期望壽命達到 74.8 歲 女性達到 80.1 歲 65 歲剩余期望壽命男性為 16.8 年 女性為 19.8 年。心血管疾病依舊是病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但與 20 世 紀中葉相比較 其更主要累及的是年老人群。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缺乏運動和肥胖階段
超重和肥胖正以令人擔憂的速度增加 而僅有少數人能達到 推薦活動量的最低限 這將導致未來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發病增 加。兒童肥胖和缺乏運動使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年輕人群劇 增[6 7] 。幸運的是 盡管在 21 世紀第一個 10 年里肥胖率仍然高 達 34% 但在成年人中肥胖增加的趨勢正逐漸變緩[12] 。高血壓 的檢出率和治療率已趨于穩定[13] 。吸煙率的下降勢頭也已趨 平 目前有約 20% 的成年人是吸煙者[14] 。這些不良生活方式和 危險因素的惱人變化可能減緩心血管疾病的下降趨勢 如不加以 預防 甚至可能會在未來增加經年齡調整后的心血管疾病發病 率。然而 治療方法的不斷進步似乎可以抵消肥胖和糖尿病升高 的影響。例如 膽固醇水平正在持續下降。總體而言 在這 10 年 中 經年齡調整后的死亡率每年繼續下降約 3% 從 342/10 萬降 至263/10 萬。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目前全球心血管疾病負擔的變化趨勢
目前正在全球范圍內發生類似于美國曾經歷的流行病學轉 變。但是 由于不同地區在轉變程度上的不一致 導致疾病負擔 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我們首先回顧高收入國家與美國相似的流 行病學轉變 之后介紹某些高收入地區所經歷的在某種程度上并 不一致的歷程。最后 由于數據的局限 僅能概括地描述低收入 和中等收入國家的流行病學轉變情況。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高收入國家
約9 億 4000 萬人(占世界總人口數的 15%)生活在高收入 國家 包括美國 加拿大 澳大利亞 新西蘭 日本和歐盟國家。大 多數國家所經歷的流行病學轉變趨勢與美國相似 即 20 世紀 60 年代之前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和死亡率上升 而之后的 40 年則 下降。冠心病是主要的心血管疾病 往往是腦卒中的 2 ~ 5 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兩個國家是例外。在葡萄牙 無論男性還是女 性的卒中發病率均比冠心病要高。日本也是如此 卒中比冠心病 導致了更多死亡。但這兩個國家的轉變模式似乎也向其他高收 入國家看齊 即卒中的下降趨勢比冠心病更為迅速。
在高收入國家 盡管整體上心血管疾病的負擔在增加 但經 年齡調整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正在下降 這主要是由卒中發生 的大幅減少所致。經年齡調整后的死亡率下降主要是因為采取 了預防措施避免疾病的發生 以及治療措施防止疾病在急性表現 (尤其是卒中或心肌梗死)時發生死亡 這些干預延長了心血管 疾病發病后的生存時間。因此 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平均年齡不斷 攀升 并影響了大量的退休人群。在高收入國家約 80% 的死亡 發生在 60 歲以上人群 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則為 42%[2] 。從 1990 年到 2020 年 發展中國家因冠心病引起的死亡 預計在男性中將增加1 37% 在女性中將增加 120%[15] 。然而 在不同人群中 心血管疾病負擔的嚴重程度仍有明顯差異。
西歐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美國類似。然而 在西歐國家之 間發病率的絕對值有三倍的差別 冠心病和卒中的發病率從北至 南具有明顯的由高到低的梯度變化。在歐洲高收入國家 心血管 發病率最高的是芬蘭 愛爾蘭和蘇格蘭(比中位數的比率高出 2 ~ 3 倍)。盡管冠心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 但在過去的 30 年中芬蘭 工作年齡的男性人口的冠心病死亡率已下降了近 80% 從 1967 年的 508/10 萬降至 2003 年的 126/10 萬。一個被稱為“芬蘭的 成功”的計劃為此作出了貢獻 包括在 1989—1999 年之間男性和 女性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 40% 以上。蘇格蘭政府也正在采取 措施降低冠心病死亡率 包括從 2006 年春季起在全部封閉式場 所禁止吸煙。歐洲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最低的是法國、西班牙和意 大利等地中海國家 其男女經年齡調整后的冠心病死亡率分別為 不到 125/10 萬和 40/10 萬[16] 。雖然腦卒中和冠心病的發病率在 歐洲北部更高 但冠心病的差距更大。例如 芬蘭男性比西班牙 男性冠心病發病率高 222% 以上 而卒中的發病率只高 21%。加 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美國類似。自 20 世紀 70 年代初開始的冠心病和卒中發病率的迅速下降 已經標 志著高收入國家正在流行病學轉變的第四階段 即進入遲發性退 行性疾病階段。然而 在這些國家中 肥胖率的迅速增加 似乎預 示著其中很多國家可能正進入第五個階段。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的持續下降 至少有一部分應歸因為心血管疾病治療技術的進 步。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日本
這個國家在高收入國家中是獨特的。在 20 世紀初傳染性疾 病的發病率下降 卒中的發病率顯著上升;到了 20 世紀中葉 卒 中發病率已經成為世界最高。但是 日本的冠心病發病率并沒有 像其他工業化國家一樣急劇上升 并一直保持低于其他工業化國 家。總體而言 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自 1960 年以來已下降了 60% 主要是因為經年齡調整后卒中發病率的下降。日本人的期望壽 命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 女性為 86 歲 男性為 79 歲。日本和其 他工業化國家之間的這種差異可能部分源于遺傳因素 但是更加 可能的是 以魚類和植物為主的低脂飲食和由此產生的低膽固醇 水平可能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但正如眾多國家一樣 日本的飲食 習慣正在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20 世紀 50 年代后期以來 膽固醇 水平逐步增加。一項分析飲食和膽固醇水平的研究發現日本農 村男性隊列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明顯減少 從 1958 年的 84% 降至 1999 年的 62% 而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急劇增加 蛋白質 從 11% 增至 18% 脂肪從 5% 增至 20% [17] 。盡管這一人群中膽 固醇平均水平從 152. 5mg/dl 上升到 194. 2mg/dl 但冠狀動脈疾 病的發病率仍較低。然而 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因為從飲食改 變到冠心病事件明顯表現之前 似乎有一個漫長的滯后期。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世界銀行根據地理位置和收入水平將各國進行地區分類。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被分為六個地區———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東部)歐洲和中亞地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中東和北非地 區、南亞地區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但高收入國家沒有在 地域上作區分。例如 據世界銀行的定義 歐洲和中亞地區是由 東歐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組成 但相對富裕的西歐國家則是 高收入地區的一部分。明顯的成本和基礎設施的局限導致大多 數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難以擁有完整的有代表性的人口統計 學調查、生命登記或疾病登記制度。因此 我們重點回顧人口眾 多的國家以及一些可靠的數據。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六個地區在所處的流行病學轉變 階段上有高度的不一致性 每個地區的主要疾病率如圖所示(圖 1-4)。其中在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中卒中仍超過冠心病的兩個 地區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 (圖 1-5)。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出現的轉變更類似于日本 即卒中發病率相對 較高 而在非洲這可能反映出其在流行病學轉變過程中正處于早 期階段。在心血管疾病病殘和死亡的其他原因中 高血壓性心臟 病是最大的單一疾病 所占比例在中東和北非國家高達 11% 而 在南亞地區則低至 2%。
不同地區間疾病分布的差異可能是多種因素導致的。首先 如前所述 不同的國家處于流行病學轉變的不同階段。其次 文 化和(或)遺傳因素的差異可能導致各地區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程 度的不同。例如 印度的人均乳制品消費(和飽和脂肪的消費) 高于中國 盡管這兩個國家都在崛起。最后 一些地區存在某些 額外的競爭壓力 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戰爭或感染性 疾病[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
在許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經年齡調整后的冠心病死亡 率正在增加。因為在發展中地區冠心病累及更為年輕的人群 死 亡人數的增加影響了勞動年齡人口。對一些發展中國家而言 流 行病學轉變的嚴重程度與社會階層梯度呈反向分布 即較低的社 會經濟階層成員的冠心病發病率最高 并且各種危險因素的水平 也最高[18] 。不幸的是 不同社會經濟階層在減少危險因素的過 程中并不遵循相同的趨勢。與上游或中游的社會經濟階層相比 最低階層群體掌握和運用危險因素和生活方式調整方面的信息 的可能性較少 也較難獲得先進的治療。因此 社會經濟地位較 低階層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是滯后的。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人口統計學和社會學指標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the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 EAP)在 全球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地區中人口最多 約為19 億。人均國民 總收入 1630 美元 從最高的泰國 2720 美元至最低的老撾 430 美 元不等[19] 。2004 年 全部衛生支出為人均 62 美元 占 GDP 的 4.4%。 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 大概占該地區人口的 70%。
該地區人口的期望壽命增長迅速。其中中國最為明顯 人均 期望壽命從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的 37 歲上升至 2000 年的71 歲。 這種上升伴隨著龐大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模式 城市的快速 現代化 人口老齡化 出生率降低 飲食結構改變 煙草使用增加 以及工作方式向非體力勞動轉變。
不同人群中的心臟疾病 疾病負擔
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全球疾病 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項目數據 2004 年在東亞和太 平洋地區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超過 440 萬 包括約 120 萬冠心病 死亡和 220 萬腦血管疾病死亡[1] 。心絞痛和腦血管疾病的患病人 數分別為 820 萬和 910 萬。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傷殘調整生命年 損失 冠心病為 1180 萬人年 腦血管疾病為 2420 萬人年。 1950—1990 年 中國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占總死亡的百分比增加了 3 倍。
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卒中和冠心病是最主要的心血管疾病。 在中國 兩者共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 60% ~ 77% [20] 。與北美和 歐洲相比 卒中是該地區大多數區域的最主要心血管疾病[21] 。就國家整體而言 中國似乎正處于流行病學轉變中日本模式的第 二和第三階段。在中國 35 ~ 64 歲男性中 卒中的死亡率是 217/10 萬至 243/10 萬 而冠心病的死亡率為 64/10 萬至 106/10 萬[20] 。
即便卒中的發病率較高 冠心病在東亞地區作為一個龐大并 日益沉重的負擔正在顯現。中國最大的死亡登記和分類研究數 據表明冠心病占心血管疾病總死亡的 13% ~ 22% 和全因死亡的 4% ~9% 城市中的百分比更高。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 2004 年 中國冠心病死亡約 400 000 人 新診斷病例 652 000 人[21] 。冠心 病經年齡調整后的死亡率男性為 80/10 萬至 128/10 萬 女性為 57/10 萬至 98/10 萬。城市高于農村(高 6 倍) 高收入地區高于 低收入地區 東北地區高于南方地區。
過去 20 年里冠心病在中國增長迅速。1984—1999 年 35 ~ 74 歲人群經年齡調整后的冠心病死亡率女性增加了 39% 男性 增加了 41%。 此外 冠心病的發病率以男性每年 2.7% 和女性每 年 1.2% 的速度增加。雖然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但住院率卻有 些偏低。大城市 2004 年急性心肌梗死占所有出院病例的 4.1% 在城鎮和農村地區占 2.1% [21] 。
冠心病在太平洋島嶼造成負擔的數據更是有限。然而 根據 從世界衛生組織 GBD 項目的估計表明 太平洋島嶼的年齡標化 冠心病死亡率超過中國至少 2 ~ 3 倍;冠心病年齡標化死亡率在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為 110/10 萬 在薩摩亞為 125/10 萬 而在瑙 魯高達 181/10 萬[1] 。